新聞報導指出,國家教育研究院於五月初公布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(草 案)》,新課綱之普通高中數學必修時數,將從現行3年24學分大幅刪減為2年12學分,立即引發大學教授們痛批。認為如此不僅將衝擊大學端的教學,甚至還 會降低台灣競爭力。教授們發動連署,數十位各系所教授紛紛支持,理工、醫學、商管等將微積分列為共同必修科目的學院響應熱烈,甚至連完全沒有數學類必修科 的文學院也有不少教授支持。
數學系教授柯文峰表示,數學不僅是科學的基礎,也是一種邏輯思考訓練。尤其,世界各國的課程規畫,都將語文與數學並列為學習的「工具學科」;環顧目前國家發展所需的科學、科技、財經人才,無不需要一定程度的數學素養與知識,這是國家整體競爭力的關鍵。
新聞《星期專訪》於六月報導:九十三位中研院院士最近共同發表公開信,反對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將高中數學的必修課減為十二學分。中研院院士林長壽受訪時指出國家的教育政策要適當地選擇「核心課程」,並且要提供合理的教學時數,讓每位學生學到足夠的基礎知識;尤其是數學,不能填鴨式教學。但教育政策卻是「科科等值」,學校課程包山包海,而且用分數(考試)評量,徒增學生學習的負擔。他並於商周1386期中表示:數學是抽象思考訓練,首重推理,需要老師引導定義加上演練,這都需要時間,時間不夠,只能進行「技術性教學」,學生很會解題,但「概念性訓練」的素養打樁工程就不足。一週四小時是建立數學素養最基本門檻!不能剝奪孩子授教數學基本學科的量。
學者們擔憂的是,從十年前八八課綱中的32學分降至現行的九九課綱中的24學分, 已經在大學出現學生程度降低,需要進行大學教高中課程的補救教學,若是再減少,將造成台灣理工人才更弱化,影響科技競爭力!這些攸關12年國教的議題在在 反映出「數學素養」的重要性,不僅科技需要,現行諸多產業也都需要它!
生活中各種複雜的表面底下,其實隱藏了一條條各 式簡潔的數學式子,而擁有「數學素養」的人,往往能夠輕易地看出它且使用它來解決問題,他們通常有極佳的邏輯推理、分析判斷力,能夠在空間中、數字上,第 一時間的變動下即刻做出正確的回應。這也就是百世資優數學所強調的教學理念,讓孩子重視數學思考能力的養成;在生活中充分應用出來,是將來能夠勝出的關 鍵,隱藏的競爭力。
對於數學,傳統來說往往較從「工具」的角度來理解它,單純地當做一種技術性的活動 來對待,偏向重視計算解題的功能,忽略邏輯與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。因此教學中多只是按常規要求,照限定方式去「做」數學,運用考試分數來反映解題的正確程 度,漠視數學思考的實踐活動、解決實際問題的深層訓練,無法將數學與現實生活其他方面做有效的聯繫,然而生活中現實的狀況往往是沒有永遠的勝利方程式與絕 對的標準答案啊!這樣的方式形成了多數人對於數學學習的刻版印象,讓學習的結果侷限於升學考試之用,而非獲得實質應用能力的培養、數學素養的扎根。如同商 周1386期所提到的「技術性訓練扼殺了創意,也讓數學被許多人誤解」。文中並以台大數學系教授張鎮華的表示「『數學思維』是一種思考、推理事物的明確方法,且思考對象不限於數學。推理是一切現實的源頭。」點出數學知識與數學素養的差異關鍵。所以在學者們所擔心的數學時數不足的問題裡面,含藏著的是如何厚植孩子的數學素養,真正訓練出在解題之外用得出來的能力;解決問題的能力,才是真正的競爭力!
留言列表